成功案例
自然人借款债务人死亡,如何确定被告?

 司法公正作为当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债权是其必然要求。然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中,债务人死亡给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带来诸多 困难。正是这些困难的存在,使得债权人的讨债之路濒临绝境,司法实务也爱莫能助。究其原因,被告不明首当其冲。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关于案件受理四要素的规定,确立了法院受理民商案件的基本原则。被告明确置身其中。而司法的实践,却使诉讼主体资格的消灭成为法院将案件拒之门外的主要事由。

       通说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始于出生,止于死亡。债务人死亡,丧失了民事权利能力,故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主体参 与诉讼。且,我国《继承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不负偿还责任”。因此,如果没有法定继承人或 者法定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就很难在诉讼中确立与实体法上的义务主体相一致的被告。即使债务人死后留有大笔财产,法院依据被告主体不明不予受理也是合理合 法之举。

       上述观点混淆了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与诉讼法上程序法性权利义务的对抗逻辑关系,且缺乏对我国债权与物权相互转换理论的认识。一般说来,不同的法律 部门调整不同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以及民事诉讼当事人与 法院之间程序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上述观点以实体法上的权利来对抗程序法上的义务显然产生了逻辑上的混淆。因此也就不能得出被告主体不明,没有适格被告 的结论。

       那么,如何确立被告呢?笔者认为,被告的确立属于程序性范畴,还需对程序性权利义务进行深入的剖析。《民事诉讼法》调整民事诉讼主体之间以及民事诉讼主体与 法院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既有私法的特点,又具有公法的特性。《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三角权利义务中,即包含了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又包含了法院的审判 职权。因此,这种权利、义务、职权的复合形态决定了当事人与法院共同组成的三角模型中既有权利的任意性,又有义务的强制性,还有职权的法定性。换言之,就 原告而言,确立被告提起诉讼具有权利性,提供证据证明主张具有义务性;就法院而言,选择诉讼模式、拉拢当事人形成对抗格局具有权利义务的法定性;而对被告 而言,提出答辩具有权力性,作为被告参与诉讼具有义务性。显然,原告确立被告的权利性与法院拉拢被告形成对抗格局的法定性,决定了被告参与诉讼的非主动 性。简言之,只要原告有确立被告的请求,法院就应当确立,被告也应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

       因此说,民事诉讼的起诉审查制度实质是形式上的审查。即,只要原告提出了被告,法院就应当认定有被告,至于是否应当由该被告承担实体义务则并非考虑事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嘿!有问题找我哦